晨希

水瓶座
花痴,书虫,爱旅行,爱自由

不能不说的

    在这个端午节,去天津的路上与游玩休息的间隙,完成了《皮囊》的阅读。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,也有一些感悟记录如下:

    

    《皮囊》里,那个神婆阿太,告诉黑狗达“肉体是拿来用的,不是拿来伺候的”。

    《母亲的房子》里,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,一座四楼的房子,因为“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,我们建到了,就真的站起来了”。为了房子,她做苦工,捡菜叶,拒绝所有人的同情,哪怕明知道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。只是为了“这一辈子,都有家可归”。

    《残疾》里的父亲,离家,归来,他病了,他挣扎着,全力争取尊严,然后失败,退生为孩童,最后离去。那个可亲可爱的父亲。

    《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》也是关于父亲的病,悄悄透着对于未知,对于我们不可控的生老病死的无能为力。

    《我的神明朋友》,因为现实生活有能力不可达的事情,于是母亲寄托在神明身上,每一种困难,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,商量。

 

    作者回忆起身边这一个个重要的人,其实,在不断地叙述当中,我所见的作者生命模式,带着每一个故事的影子。

    他对未来不做无妄的假想,而是过好眼下的生活,苟且、务实、谦卑、甚至用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。这是对这副皮囊的使用。

    高二时父亲生病,自己被推上家长的角色。又体验过贫穷的日子,所以挣钱养家,是他不顾一切的使命。自尊,内心敏感,所以很害怕别人看不起,他母亲是这样的,作者亦然。所以一切都寄希望于房子身上。

    作者深深爱着自己的父亲,所以奋力想存钱带父亲上美国看病,而在父亲突然离去之后,会发现没有前进的方向。神明是一种信念,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信念。

 

    每一个离开家乡外出打拼的人,都期待能风风光光地回家。这是中国的老传统了,作者也不能免俗。同时他又是那么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乡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那种舒服,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,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;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,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,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,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。”

 

    在后记:我想看见每一个人里。作者的态度是: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。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,听他开口说话,看到各种复杂、精密的境况和命运,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、思想、做法、长相,这才是理解。而有了这样的眼睛,你才算真正“看见”那个人,也才会发觉,这世界最美的风景,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。

    看到这段话,真的和作者有同频的感觉。但我理解的看见,是用那个人的方式,而不是都套在自己的限制里,比如厚朴,文展,阿小等。



评论
热度(1)
©晨希 | Powered by LOFTER